当前位置: 主页 > 国际新闻 >

尼安德塔人也有家传料理绝学? 化石揭露屠肉刀法差异
时间:2025-07-19 08:02来源: 未知 点击:

尼安德塔人家庭生活模拟塑像。(路透档案照)

尼安德塔人家庭生活模拟塑像。(路透档案照)

〔编译管淑平/综合报导〕厨房里最容易引起争辩的,就是一道食材要怎么处理,对于人类的远古祖先尼安德塔人来说,似乎也是如此。根据希伯来大学17日发表的一份研究,两处洞穴的动物骨骸透露出,尼安德塔人对同一种动物,有不同的屠宰方式,这显示这种远古人类,不同群体对食材备料方式,有各自的偏好。

英国《卫报》17日报导,希伯来大学古生态学家贾隆(Anaëlle Jallon)的团队,分析1990年代在以色列北部阿穆德洞(Amud cave)和凯巴拉洞(Kebara cave)发现的共344件动物骨骸,前者年代在7万到5万年前、后者为6万到5万年前;这两处洞穴相距约70公里,已知尼安德塔人在这两地过冬,且使用以燧石为基础的工具也相似。

经仔细检视,除了证实先前研究的发现,即阿穆德洞穴骨骸多经火烧而且碎裂,和这两地群体饮食都是以山瞪羚和黇鹿肉为主。但也有新发现:凯巴拉洞多见原牛(aurochs)等大型兽骨,这一点可能是凯巴拉的骨骸比较容易辨识,或者阿穆德洞穴的群体或许在别处屠宰这种大型动物。

不过,骨骸上的刀痕显示,两地屠宰方式不同,有些差异是因动物或部位不同,但是贾隆说,「即使我们只比较山瞪羚、只比较山瞪羚的长骨,也显示阿穆德洞的切痕密度较高,也比较常有交错刀痕、较多弧线,而较少笔直切痕」。他指出,这种差异的原因,「要嘛是因为对食物的不同偏好而有不同准备、切割方式,或者他们学到的是不同的屠宰动物手法」。

这份研究报告17日在《环境考古学前线》(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)发表。贾隆说,「这意味著,整个尼安德塔人族群中,也有好几个小群体,各有不同的做事方式,即使是在如此与生存息息相关的活动上」。

未参与研究的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家波普(Matt Pope)指出,骨骼切痕「就像脚印或洞穴壁上的手印」,反映出的是尼安德塔人的姿态与动作,这份研究有力地证明,尼安德塔人并非单一、同质文化,而是在同一区域内有生活在不同时间、地点的多个群体,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许大相迳庭。

来源:自由时报
责任编辑:admin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免责声明:中国民生播报网本栏目发布信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丰富网络文化,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中国民生播报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,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,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,请即中国民生播报网联系,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。
发表评论|
验证码: 点击我更换图片
Copyright © 2002-2025 Chinamsbb. 中国民生播报网 版权所有
京ICP备:
11111111号-1
京公网安备
110111111111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