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个月,在以色列对德黑兰的袭击中,一辆救护车被焚毁。尽管表面上显得团结,俄罗斯、中国和朝鲜在伊朗与以色列的战争期间,以及美国轰炸伊朗核设施后,并未迅速援助伊朗。
当俄罗斯在对乌克兰的战争中争取到中国、朝鲜和伊朗的援助时,一些美国和英国官员开始谈论一个新的“轴心”。
这四个国家似乎因愤怒、威权体制以及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敌意而走到了一起。
但伊朗向俄罗斯出售无人机和弹道导弹用于战争、向中国出口石油等行为在关键时刻并未带来回报,这引发了人们对这几个国家之间团结程度的质疑。
在伊朗与以色列交战或美国轰炸伊朗核设施时,其他三国都没有迅速提供援助。中国和俄罗斯——这四国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——只是象征性地谴责了美方行动,并未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来支持伊朗。
“这场冲突的现实是,俄罗斯和中国并没有赶去帮助伊朗,”卡内基俄罗斯欧亚中心主任亚历山大·加布耶夫说道。“这恰恰暴露了整个‘轴心’概念的局限性。”
“他们每一个国家都自谋私利,并不想卷入他国的战争,”他补充道。“这些战争本质上非常不同,涉及的冲突也各不相同。这些国家也不像美国及其盟友那样共享相同的体系、价值观和制度纽带。”
这四个国家都实行威权体制,并对美国怀有敌意,而美国历来致力于削弱这些国家的力量并质疑它们的合法性。这些国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战略联系,并通过军事技术共享与贸易往来构建战略协作关系,以突破美国主导的经济制裁。
“是的,中国、朝鲜、伊朗和俄罗斯之间可能确实存在一些非常有限的协调——也就是说,他们彼此之间有沟通,并在对美国或西方的不满方面有一些共同点,”曾任国务院官员的美国天主教大学历史学教授、乌克兰战争专著作者迈克尔·金梅奇表示。
“但这并没有太大意义,”他补充道。
在这几个国家中,只有俄罗斯和朝鲜签有共同防御条约。除了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外,朝鲜还派出了超过1.4万名士兵,与俄军共同对抗乌克兰部队。
俄朝纽带根植于共同的共产主义历史,以及1950年至1953年在朝鲜半岛进行的反美战争,当时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也参与了这场战争。

今年4月,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举行会晤的新闻画面。除了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外,朝鲜还派遣了超过1.4万名士兵协助俄军对抗乌克兰部队。
这段历史也解释了中俄之间的紧密关系,这是美国政府乃至世界许多国家都极为关注的一个关键双边关系。两国领导人多年来建立了私谊,而就在俄罗斯于2022年2月全面入侵乌克兰前几周,两国政府还宣布建立“无止境”的伙伴关系。
中国仍然珍视特朗普执政前美国与民主国家推动的一些国际规范,并且在战争期间避免向俄罗斯提供大量军事援助。但美国官员表示,中国确实帮助俄罗斯重建了国防工业基础,并且仍然是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之一。
而俄罗斯和伊朗之间从未建立过那种关系。
其中一个问题是宗教。伊朗是一个神权国家,其执政模式令其他三个世俗的、传统上信奉社会主义的国家心存疑虑。俄罗斯和中国都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传播感到警惕。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对待即便是温和的穆斯林也采取了极端措施,在中国西北部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中压制一些伊斯兰教的习俗。
“除了关于‘多极世界秩序’的模糊套话之外,他们之间并没有共同的价值观,反而存在不少矛盾,”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冷战历史学家谢尔盖·拉德琴科说道。“普京已经表明了他们的矛盾所在:他与伊朗邻国——包括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——的关系对他来说太重要了,不愿为俄伊友谊牺牲这些关系。”
“他是个冷酷的操纵者,只关心自己的战略利益,必要时抛弃伊朗也在所不惜,”拉德琴科还表示。“可以肯定的是,德黑兰对此心知肚明。”
普京与特朗普于6月14日就以色列与伊朗的战争进行了交谈,普京提出愿意进行调解。随后,普京公开表示,俄罗斯曾帮助伊朗建造了一座核电站,并正在协助建设另外两个反应堆。
尽管他谈及俄罗斯与伊朗的伙伴关系,但他也暗示不愿意承诺在战争中援助伊朗。
6月23日,也就是美国空袭伊朗的第二天,伊朗外长阿巴斯·阿拉格奇在莫斯科与普京会晤,但俄罗斯方面对会议纪要除了一些惯常的表示支持的外交辞令外,几乎没有更多实质内容。当天,伊朗对位于卡塔尔的美国军事基地进行了象征性导弹袭击,随后同意与以色列和美国达成停火协议。
中国在这场危机爆发时也采取了观望的态度。

俄罗斯国家媒体发布的一张照片显示,美国袭击伊朗核设施次日,普京会见了伊朗外长阿巴斯·阿拉格奇。
习近平表示,各方“应努力实现冲突降级”。当特朗普下令对伊朗发动美国空袭时,中国强烈谴责了这次攻击,并指责美国违反了《联合国宪章》。
但和俄罗斯一样,中国并未向伊朗提供实质性支持。尽管中国有时会对该地区的冲突表明官方立场,但它也常常试图保持模糊,以平衡各方利益。多年来,中国一直在加强与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关系,而这两个国家是伊朗的竞争对手。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一样,是中国主要的石油出口国。
一场持续的区域战争将危及中国从这些国家的石油进口,因此中国寻求平息敌对行动,而非助长冲突。
中国作为中东地区中立调解者的目标在2023年3月显现出来,当时它促成了伊朗与沙特阿拉伯之间的外交和解。
中国也借此机会深化了与伊朗在该地区的合作伙伴——当时由巴沙尔·阿萨德统治的叙利亚的关系。
那是中国在中东影响力达到巅峰的时期,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、曾在北京大学任教并研究中国外交政策的恩里科·法尔德拉说道。如今,随着伊朗因战争而实力受损,阿萨德被叛军推翻,中国在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中正谨慎行事,观察该地区哪些政府、政治团体或民兵势力将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力量。
“虽然北京有促进停火和战后稳定的既得利益,但其目前低调的外交态度表明,中国对自身影响局势的能力信心有限,”法尔德拉在短信中表示。“正如对阿萨德下台后的叙利亚一样,中国可能再次采取观望策略,谨慎调整立场,以便在迅速变化的战后局势中挽回影响力。”
中国官员也清楚,尽管中伊关系偶有起伏,但伊朗和朝鲜一样,是一个孤立的国家,仍然需要中国。
6月26日,在伊朗同意与以色列停火后,伊朗国防部长阿齐兹·纳西尔扎德自战争爆发以来首次出访,前往中国青岛,参加由中国和俄罗斯主导的欧亚安全组织——上海合作组织的会议。
责任编辑: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