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6月8日,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发表文章指出,发现秦始皇遣使“采药昆仑”石刻(以下简称“昆仑石刻”),就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扎陵湖北岸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,考古界、地质界、史学界乃至书法界的专家们,围绕“昆仑石刻”究竟是“秦代遗存”还是“今人伪刻”,线上线下展开激烈争论,掀起万种声浪,“昆仑石刻”也跃上多个热搜,迄今热度不减。
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辛德勇认为是“石刻造假新高度”,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宗迪也提出质疑,认为存在今人伪刻的可能性;而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、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认为,“昆陯”写法与里耶秦简一致,造假者难以发现并模仿,“如果此刻石真是伪作,我倒是愿意拜作伪者为师”。
圈内圈外的争论背后,真相到底是什么?
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(简称每经记者)近日奔赴果洛州当地调查,并在采访中独家获悉,玛多县牧民多杰南杰称其大约在40年前就看见这块石刻了,就在他家牧场内。

青海“昆仑石刻”实物 图片来源:华旦
牧民称40年前就发现了 就在他家牧场内七月的青海玛多县扎陵湖畔,10℃的冷风,裹挟着海拔4300米的凛冽,却吹不冷湖边一块刻字岩石搅动的滚烫争议。
“秦代遗存”的论断与“今人伪刻”的质疑激烈碰撞。每经记者就此展开调查。虽在盛夏时分,但进入青海省东南部,从踏上果洛藏族自治州(简称果洛州)的土地开始,清冷的风便从稀薄的空气中扑面而来,提醒着记者这里的特殊环境。

“雪域高原”果洛藏族自治州山上夏天仍有积雪 每经记者 张文瑜 摄
这里人烟稀少,极端的自然环境,对人的体力和耐力提出了极高要求。每经记者刚到果洛州,就已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,胸闷气短,心率飙升到160次/分,心脏疼得难以呼吸,24小时去医院吸了两次氧才稍好点。再加上州上相关人士称“昆仑石刻”已被保护起来,不允许常人进入该地区,每经记者只好暂时撤回西宁。
“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有一位名叫多杰南杰的牧民告诉我,该石刻的位置就在他常年放牧的‘地盘’上。大约在三四十年前,他就见到过。但因当时其年纪较小,且不懂汉语,就没有重视这件事。”6月24日,玛多县副县级驻寺指导员、玛多山水文化研究员华旦通过电话告诉每经记者,他本人曾于2016年听说过这处石刻,并在2019年亲眼见到,“第一眼看到时,我就很震撼,根本没想到,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见到文字。”华旦表示,他当时认出了上面的“皇”字。
7月7日晚,在华旦的帮助下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通过视频独家采访了多杰南杰。

多杰南杰(右)接受每经记者独家视频采访,华旦(左)协助翻译 图片来源:受访视频截图
多杰南杰今年58岁,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放牧,直至2011年搬到了玛多县城居住,目前一家6口人主要靠经营民族服饰商店为生。
“20世纪80年代初,我们一家人(13个兄弟姐妹)都居住在距离‘昆仑石刻’2公里左右的地方。我从七八岁时开始放牧,大约在1986年,包括石刻所在地的30万亩草场就划分给了我们家。”多杰南杰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,此石刻所在区域便是其兄妹13个人的“地盘”。
据多杰南杰、华旦讲述,虽然玛多县草场面积大,但草质肥沃的地方有限。所以,靠近扎陵湖的草地,是多杰南杰最常放牧的地方,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,他们家最多时有3000多只羊。
“我最早看到石刻,大约是在1986年的某一天,但当时并不知道上面书写的是文字。”多杰南杰认为,在他之前应该也有人见到过石刻。
责任编辑:admin